北京office
电 话:010-82133252
传 真:010-82133282
E-mail:src@sr-business.com
上海office:
电 话:021-64700358
传 真:021-64706540
E-mail:src@sr-business.com
广东office:
电 话:020-84016200
传 真:020-84016006
E-mail:src@sr-business.com
随着抗菌概念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病毒的流行之后,国内抗菌材料和抗菌制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升温,消费者也开始逐步认识和接受了抗菌的概念,抗菌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抗菌材料和制品市场中的虚假炒作,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正在侵害着这一逐步成长的新兴产业。如何规范抗菌企业的市场行为,制定抗菌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是所有关心抗菌行业发展人士的共同心声。2004年3月26日,中国抗菌材料及制品行业协会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首届抗菌行业标准化发展论坛”,旨在通过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国内相关协会及从事抗菌研究、标准化研究的科研院所及企业事业单位共同探讨行业标准化的问题。
借助本次大会的机会,本刊记者邀请中国抗菌材料及制品行业协会理事长严庆和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副会长大西敏行就抗菌行业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在经历了一场“非典”洗礼之后,中国人对抗菌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抗菌产品的泛滥,有些人甚至要求所有物品都需要抗菌。这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究竟对什么产品或在什么地方需要进行抗菌处理?
严庆:的确如你所说,去年“非典”之后,很多企业找到协会来要求对其产品进行抗菌认证,很多产品连我们都认为是不需要进行抗菌处理的,但企业为了满足某些消费者的需要,强烈要求协会对其产品进行抗菌认证。其实抗菌也要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所提倡的是“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材料”。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非要添加抗菌剂,这其实是一种浪费。我们觉得日常生活用品和公共用品应该是抗菌材料广泛应用的两大领域。公共场所人口流动大,一些疾病的传播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这些场合很容易成为一个交叉感染源,如果在这些地方应用抗菌材料,理论上讲应该能够起到减少病毒传染几率的作用。家庭的生活用品是否需要使用抗菌产品,这完全取决于消费的个人习惯,因为家庭中,人员流动很小,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大西敏行:在日本,医疗机构是最需要使用抗菌产品的单位。举个简单的例子:医院里使用的一次性手套,尽管手套使用前经过彻底的消毒,按道理是没有细菌的。但是打开包装和空气接触后,手套就会粘上空气中的细菌,这样的手套就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使患者或医务工作者受到感染。医用手套经过抗菌处理后,就会抑制其表面细菌的繁殖,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此外,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也有必要进行抗菌处理,有食品行业中诸如食品包装、餐具等,经常裸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沾染细菌,也需要经过抗菌处理。现在,日本家庭中使用的菜板已经没有木质的了,全部被塑料菜板所取代。因为残留在菜板上的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塑料菜板在经过抗菌处理后,表面细菌的繁殖就会受到抑制。在日本,国家和企业并没有强制消费者购买普通菜板或抗菌菜板,但抗菌菜板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抗菌已经深入到日本人心中,并被消费者普遍接受。
记者:伴随着抗菌概念的流行,很多企业在宣传中都会说自己的产品是抗菌的,消费者很难通过观察、使用去辨别究竟哪些产品具有抗菌功能,这其中是否会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
严庆:对于抗菌的理解,国内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造成了市场的相对混乱,这种混乱不光存在于消费者,对此企业也应该有正确的理解。
很多消费者将抗菌理解成消毒,有些人甚至将抗菌和抗生素联系在一起,提出抗菌产品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等问题。消毒意味着将细菌杀死,而抗菌则强调的是抑菌的概念。细菌本身是无害的,人类离不开细菌,比如一些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人体正常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细菌。细菌的危害体现在大量繁殖上。所谓的抗菌就是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其含义包括以下两层:杀菌,使细菌不再繁殖;抑菌,细菌仍然会繁殖,但是使用抗菌材料后,细菌的繁殖速度要降低很多,简单来说,如果能使细菌的繁殖速度降低100倍以上,就可以称这种材料具有抗菌效果。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抗菌的统一标准,因此,各国对抗菌的定义是有一些出入的。
其次,抗菌产品给企业所带来的回报应该是长期的。人类开发一种材料,并把它推广开来,主要基于两种原因:要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要么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很多材料的研究和推广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的,但抗菌材料的开发却主要从消费者的利益考虑 企业使用抗菌材料,不但会增加成本,而且往往使加工工艺受到限制,还有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外观。个别企业在宣传中夸大抗菌作用,宣传失真也是导致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增加消费者对抗菌产品的不信任,最后导致企业丢掉市场。随着抗菌知识的普及以及各行业抗菌标准的出台,我国的抗菌市场也将逐步进入理性阶段。
大西敏行:从日本抗菌行业走过的道路来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抗菌企业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和接受。
首先应该引导消费者来理解抗菌的概念。企业应该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信息:抗菌产品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使用抗菌产品。比如抗菌产品可以优化环境,表明在一个环境里使用抗菌产品可以使环境更清洁。例如,普通的茶杯经过抗菌处理后,就被赋予了新的机能,对人的健康是有益处的。
其次,企业和消费者如何就抗菌达成共识,一方面涉及到抗菌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个机构,普及抗菌知识,加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对话。抗菌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抗菌企业的自律,行业标准的约束,抗菌协会的管理和消费者的监督等多方面因素。
记者:中日两国都有抗菌协会这样的机构,这种机构在宣传抗菌概念,推动抗菌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严庆:中国推行抗菌概念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日本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有很多消费者团体,这些团体负责人的素质很高,抗菌协会只需要与这些消费团体的负责人联系,将抗菌的概念告知他们,他们便会向自己的会员宣传这些知识和概念,所以日本消费者对抗菌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中国在做抗菌概念和知识的推广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中国抗菌协会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出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推广抗菌标志,希望通过对贴标产品的质量控制,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此外,协会在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使用与交流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宣传抗菌概念方面,我们通过协会网站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网站,将抗菌的概念广泛传播出去。去年在“非典”流行期间,协会联同很多媒体一起,对抗菌的概念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大西敏行:日本抗菌业也经历了由混乱到良性发展的过程,从1998年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成立到抗菌市场步入正轨,大约经历了3年的时间。期间,协会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引导作用,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出现的本身就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表现。
随着抗菌制品的普及和应用,各种各样的抗菌制品大量涌入市场,而相关的产品标准,如:抗菌性能、使用方法等还没有确立,消费者围绕抗菌提出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企业自身的信誉,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1998年,由九家无机银系抗菌剂生产企业(石塚硝子株式会社、东亚合成株式会社、钟纺化成株式会社、品川燃料株式会社等)联合起来成立了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对消费者在抗菌方面的任何疑问或不良制品的投诉,他们会全力以赴的去解决。协会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每年举办两次由十几家大型消费者团体参与的交流大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如哪类产品需要抗菌,什么部位最需要抗菌,以及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宣传抗菌,能够最容易让消费者理解等。
今天,日本的抗菌市场已经比较规范了。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对企业实行公开透明、责到人的管理方法。
企业的产品得到协议会授权的抗菌标志后,抗菌产品的相关信息就要在企业的网站上公开,包括产品使用抗菌剂的种类、使用抗菌剂的部位、应用抗菌剂的方法、抗菌时效等。在企业得到抗菌标志的同时,协议会要求企业配备安排与专人负责,即:抗菌管理士,并且接受协议会的统一培训。抗菌管理士负责登录、公开相关数据,解决消费者的疑问与投诉,并且两年一次向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提交产品的最新实验数据及检测报告。
实际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最终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消费者认可企业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这种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制,企业要对自己的声誉和品牌负责,企业的自律意识增强了。在日本,抗菌企业还没有因为被投诉而被取消抗菌资格认证的先例。
记者:抗菌标准在行业规范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抗菌制品之间的标准如何统一,如何看待目前中日两国抗菌标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严庆:中国、日本抗菌标准的测试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在抑菌与消毒之间,更偏向后者。
2002年中国抗菌材料和抗菌制品行业协会成立后,为规范行业和市场,首先开展了行业标准化的建设。目前已经出台了多个行业标准,有些材料标准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立项,正在制定过程中。用不了多久,一个从抗菌原料到各种抗菌终端制品的比较完善的抗菌行业标准化体系将初步形成,该体系的确立将为抗菌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必要的保障。
另外就是检测机构的国际化。以前我们国家的测定机构是政府指定的,实际上这是计划经济行为。抗菌协会的测试机构正努力和国内其他几个评定机构接轨,推行“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内的测试机构只要得到“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资格认证,并且被授权该种抗菌产品的检测业务,那么,在这个检测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就是权威性的。我国已经加入“WTO”,检测机构也应该和国际接轨。理论上讲,即使在不同的检测机构中,同一种产品应该得到相同的检测结果,尽管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但未来趋势应该是这样的。
大西敏行:中国和日本对抗菌标准的评价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但评价指标略有不同,日本要求产品的抗菌率≥99%,中国要求达到90%就可以了。这是由于两国市场情况以及检测手段诸多原因所造成的,近年来中日两国的抗菌专家就抗菌标准和抗菌检测方法等诸多课题,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和磋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日两国都会本着消费者的利益,进一步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抗菌标准。
抗菌产品最终由消费者选择、使用,只要消费者认可的就是适合的标准。在日本抗菌产品的实验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纤维类和非纤维类抗菌产品。其中纤维制品的抗菌标志(SEK)分为三种颜色,代表三种不同的用途、抗菌等级及安全性。
我预想将来抗菌标准不一定要统一到某一个国家,而是要针对不同需求,制订出不同的等级的标志,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比如可以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产品不同的抗菌率,或者将产品分为医疗用、工业用、和日用生活用品不同等级。
转载自《新材料产业》
版权所有(C) 2006-2014 北京艾斯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010)82133252 传 真:(010)82133282
地 址: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168号16号楼805室 电子邮件: src@sr-business.com
京ICP备05016608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13688号